□ 张学德
晚秋,乡村的田野、庭院,秋色烂漫,满眼金黄。黄澄澄的稻谷、黄亮亮的大豆、黄灿灿的玉米。这一幅“黄”字当道、金色绘就、弥漫着富贵气的丰收画卷,让人赏心悦目,心旷神怡。或是怕我太过贪恋这美好秋色而沉醉其间吧,一向慢吞吞的脑回路突然间活络起来,一下将我的视觉享受跳屏切换到对“黄”字的形象思维上来。我在依依不舍中收回贪婪的目光。
也罢,顺其自然,就来说说“黄”字吧。
我国汉字从祖先结绳记事到表意符号,逐步演变成甲骨文、金文、篆书、隶书、草书、楷书、行书至今约有三千几百年,汉字约在十万以上。据《淮南子》载:“昔者仓颉作书,而天雨粟、鬼夜哭。”仓颉造字惊天泣鬼,足见这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、功垂千古的伟业是多么惊世骇俗。
可以说,每一个汉字“胎来带”就有故事,在成长中续写更加丰富精彩的故事。要说这“黄”字,它当然不乏故事。
许慎的《说文》:“黄,地之色也。”甲骨文中,它看上去像一个伸着双臂站立的人,但有个大得异乎寻常的肚子。因为先民生活环境恶劣,常吃不净食物而多生寄生虫,病重者肚子会渐渐鼓胀,所以其基本义也指肚子因生虫而鼓胀的人。
《辞海》解:金子或成熟杏子颜色,黄帝简称。隋朝以3岁以下幼儿为黄,唐代以初生婴儿为黄。
随着社会发展,又不断引申融合到日新月异的生活,演绎着异彩纷呈的故事。那“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的母亲河,孕育了中华民族。炎黄二帝率领我们的祖先在黄河流域生存繁衍,这儿成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摇篮。
矿石中某种金属发出耀眼光芒,其贵重价值为人认识唤作黄金,它一夜之间便成了人们膜拜至尊。于是乎,“金”字冠名充斥社会生活,什么金杯金榜金嗓子、金碧辉煌、金口玉言等不一而足。从此,因凭借占有的多寡而将世道掘开了无法弥合的贫富鸿沟,众人在这泛着喜怒哀乐的浊水中随波逐流。
不知从何时起,人的审美价值由它拓展到登峰造极地步。染有它本色的绫罗绸缎做成的长袍,竟成了帝王标配、顶尖权力的象征!也因而成了雄心勃勃、怀有大抱负者向往的终极目标。
这得感谢太史公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记载的鲜活事例。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徭役,看到秦始皇出行时的霸气场面,“喟然太息曰:嗟乎,大丈夫当如是也!”;秦始皇游览会稽渡浙江时,项梁与项羽一块去观看,项羽脱口而出:“彼可取而代也!”实际上,为争夺这大位,宫廷内弑父篡位、兄弟相残的血雨腥风就没离开过中国帝王登基独掌王权的全程。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得以黄袍加身,登上金銮殿,虽未刀光剑影,却也惊心动魄。
这拜金与权力倾轧的故事可能令普通人有压抑感,倒不妨换个“黄”字作前缀的轻松话题吧。
黄花闺女,你可能一听便有好感,头脑浮现唇红齿白、长发飘逸、亭亭玉立、风姿绰约、楚楚动人的少女形象。当然,她不一定是金枝玉叶,说不准她是出生寒门的黄毛丫头涅槃、蝶变来的呢。而黄脸婆,尽管岁月磨洗让她颜值缩水,但谁又能否认她人生旅途上曾经的黄金时代呢?
“黄”也因时代认知的变迁,在某个特定职业、场所中导致身份、价值一落千丈而遭人唾弃、不被社会认可的渣滓。如被称作社会毒瘤的“黄赌毒”,它便首当其冲。更叫人想不到的是,生活中多少难以办成的事,如一场轰轰烈烈未能终场的恋爱,期盼已久的职务晋升落空,费了好多心思实现不了的缜密计划,要不回来的烂账等等,只被简单的“黄了”一词终结。
一个黄字,贯穿数千年历史长河,在我们的生活里翻腾起或大或小、亦庄亦谐、五味杂陈、数不胜数的浪花,在人们的脑海中幻化出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,渲染成一幅幅随心所欲的画卷。
它将诗情画意显露在浓浓秋色里,将华夏民族的文化自信融合在人们的生活里。我,生为一个黄土地上的黄种人,为能在十数万字中流连、品味它的美好而满足,为能享用这世界已知词汇最丰富,表情达意最淋漓尽致的文字而骄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