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知道了
灌云县域的变迁
本文字数:1509

□ 愚翁

1911年,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。1912年,民国政府开始了声势浩大的“裁府留县”区划调整工作,全面改革封建清朝行政区划及管理体制。

民国元年1月,原海州直隶州改为东海县。4个月后,经江苏省议会批准,东海县被江苏都督以“辖境辽阔”为由,将所属的其中11个镇,析置出“灌云县”。县境北至大浦、临洪,东至墟沟、老窑(连云港)、天生港(燕尾港)、竹岛、东西连岛和开山岛以及海域,南过灌河至响水北部,西与沭阳、东海为邻。全县政区长67公里,宽82公里,面积4536平方公里。此时的灌云县域是历史上区域面积最大时期。

从1932年开始,其后一百多年中,灌云县经历了12次区划调整,其中9次是区域面积划出。分别是:1932年陇海铁路修往老窑,将老窑辟为新港,后命名连云港,开筑码头。国民政府将连云港规划为青岛与上海之间的大港,西北货物的出海口。为了发展连云港,1934年6月1日,江苏省政府第662次会议通过了《省政府决议规划连云港埠市政案》。计划设立连云市,将临洪河以南,烧香河以北,东西连岛以西及新浦、板浦以东,水陆区域,设为普通市,是江苏唯一地级市。1935年1月,江苏省政府第718次会议决议,将灌云县第7区所属3镇17乡全部划出,设置连云市,其区域为烧香河以北至临洪口、西墅,东至东西连岛,西沿临洪河,土地区域面积约506平方公里。1945年8月,日本投降后,灌云行政区域仍为7个区。1946年7月恢复连云市建制,灌云第7区再次划出,议定烧香河为市县界,灌云余6个区,区域面积4030平方公里。1948年11月,原属灌云的灌河以北大片盐区和以南响水口划归有关市、县。1956年12月,南城区隔村乡的前后巷、金苏、魏湾、隔村4个村,计568户,2537人,以云台山的凤凰嘴为界,划给新海连市(即现在的连云港市)。1958年3月,灌云县新沂河中泓以南的新安镇、苏光、陈集、海亭、树德、三口、李集、曙红7个乡1个镇被划归灌南县。1960年2月,新坝公社划给新海连市。其时,灌云政区长约78公里,宽47公里,总面积2052平方公里。从建县以来,灌云县48年被划走县域面积2484平方公里,减少54.8%。1960年以前,正是国民政府建立初期37年、新中国建立初期11年,都需要通过区划调整,探讨、摸索经济、交通、人口、城镇的科学布局设计,建成一个稳固的地方政权和集权的中央政府,以适应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。所以,从建县开始到1960年,不论是1948年以前的国民政府,还是1949年以后的新中国,都在频繁调整区划,力求以最佳区划布局,完成自然资源和科学规划等元素的合理配置。灌云县在历次区划调整中,唯独增加面积的仅有三次,分别是:1949年5月,经中共淮阴区党委批准,东海县与沭阳县合并为沭阳县。东海县吴集区东部(原南岗区)、龙苴区全部、上房区东北部(由东海提出意见与灌云协商自行定界)划入灌云县。1956年4月9日,涟水县葛集、汤湾、牛行3个村划入灌云县曙红区颜马乡。1958年12月,原属新海连市的埒子口以南、灌河口以北的燕尾镇、灌西盐场划属灌云。

灌云县自从新坝划出后,相关邻近行政区域的区划工作进入相对稳定期,长达23年。到了1983年1月,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。3月1日,灌云县从淮阴地区划归连云港市。并以烧香河为界,将河北的云台公社、南城镇、省属南云台林场、云台农场划归市区。

18年后,全国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期。连云港市为了完善城市空间布局,优化区域城镇体系。经省政府批准,于2005年6月13日,将灌云县宁海乡划归新浦区管辖;2009年6月25日,将板浦镇划归市区海州区管辖;2010年7月25日,将灌云县管辖的江苏省东辛农场和海军92323部队农副业基地划归连云区管辖。

到2011年底,灌云县辖有7个镇,11个乡,4个场圃,1个滩涂;302个村委会,26个居委会;面积1548.29平方公里。在最近的三次区划调整中,划走灌云县区域面积503.71平方公里。

2010年区划调整后,至今十多年处于稳定期。目前,灌云县域面积仅有1548.29平方公里,与1912年建县时相比,减少2987.71平方公里,占65.9%。一百多年来,贡献了几乎整个连云港市区(23个镇、乡,5个农、林场);支持8个镇、乡供灌南建县,占灌南镇、乡的60%。